□高 明
  孝河,距臨沂北城新區不到十公里,位於白沙埠鎮孝友村旁,是一條東西流向,蜿蜒數里的河流,因一段盪氣迴腸、千古流傳的故事——“卧冰求鯉”而得名。
  “卧冰求鯉”的美麗傳說成為千古絕唱,流傳至今,給這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。據傳,此後王祥卧冰處冬季河水不結冰,而其他水面則冰封如玉,“孝河凝冰”遂被列為“琅琊八景”之一。有詩為證:“鎮日東風鼓翠瀾,長河吹遍水乾坤。銀屏皎潔連川合,碎玉凌層映月寒。堤畔鷺聯飛始見,波心魚隱釣猶難。王祥一去今多載,留得冰模與後看。”
  我始終相信,每一塊土地都是有靈性的,孝河尤其如此,喜歡孝河,因為這裡靜謐安詳,富於凄美色彩又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。也許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和歲月都已融化了河水之中,才使孝河顯得如此靈動、獨特、深沉。
  每有閑暇,我經常漫步於孝河河畔。孝河就像一冊線裝的詩書,任何時候翻開都會水汽氤氳,詩意盎然,就像一個水靈靈的女子散髮著迷人的風韻。
  那天,我又一次來到孝河畔,河邊相擁而坐的情侶,踽踽前行的老人,席地讀書的學生,跑步健身的男女,如同流動的電影畫面,和諧而自然天成。
  順著一條小路前行,經過一座小橋,孝河北岸一座高大的碧瓦飛甍、古色古香的青磚瓦房映入眼帘,門楣上淡藍底色的牌匾書有“孝友祠”3個流金字,書體沉穩、大度、厚重。孝友祠大門朝南,門前石階兩側立有高近3米的石獅,顯得莊嚴肅穆。祠堂內供奉有王祥、王覽和後裔書聖王羲之塑像,供世人瞻仰。
  據王氏後人介紹,孝友祠始建於南梁天監四年(公元505年),明、清時期重修。祠堂主體建築正殿為三間,系磚木結構。祀王祥、王覽。《爾雅·釋訓》雲:善父母為孝,善兄弟為友。王祥是孝敬父母的典範,王覽是友愛兄長的楷模,該祠堂故名“孝友祠”。明世宗嘉靖皇帝曾為孝友祠親書御匾一塊,上寫“孝友格天”4個字,並派欽差大臣親臨孝友祠祭祀,以提倡孝悌。
  每年農曆三月初九和九月初九,當地官民均會到孝友祠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,這一活動從晉代開始,一直延續至今。
  孝文化教化著人的心智,自然也潛移默化著人的性情。如今的孝友村,談及王祥,村裡人都能詳熟地說出其中的故事,不同表述背後,故事內容相同。“孝友村以孝著稱,以孝安身立命,村裡找不到子女不孝敬長輩的例子。”村裡的老人自豪地告訴我。
  我在王祥的雕像前沉思,這是一座看似不起眼的雕像,卻因沉重而崇高,因崇高而偉大。少年王祥手捧鯉魚,雙膝跪地,眉宇間的神情是那樣從容淡定,但也難以掩住內心那出於綿綿孝心的縷縷情思。
  王祥卧冰求鯉,幻出生命流線炫目的光亮,他的雕像身影已經投向更大的背景,那應該是一個民族的精魂。
  孝河不僅風光秀麗,而且物產豐富。孝河米曾在乾隆年間成為貢米;孝河鴨蛋質細雙黃,市場上成為上品;孝河藕個大質脆,食用、藥用價值高,並且與普通河藕相比多一個眼(那便是孝心),因此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;孝河蚌肉質鮮嫩,藏珍納珠;孝河鯉龍鬚紅脊,因“卧冰求鯉”之說靈氣在身,成為滋補珍品。
  臨沂市為弘揚孝文化,正開發沂河、孝河、柳清河三河貫通,興建和完善以孝河園、蓮花園、王氏宗祠、孝河廣場、濱河花園小區為主體,集觀光、旅游、居住和孝道研究於一體的生態孝河,全面打造“孝文化園”。
  孝聖故里新一代,百善孝先有理想,感恩父母圖自強,蔚然成風尊孝賢。依孝河而建的白沙埠小學,近年來把“孝文化”搬上了課堂,把一個個感人的孝子故事編成教材,印成壁畫,從小培養孩子們孝敬的美德,讓孩子們從小知孝、懂孝、做孝,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周圍的人,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孝文化的魅力。
  千年孝河汩汩流淌,她像一位溫情的母親,哺育著大地兒女,陶冶著子孫後代……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孝河懷古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40lapa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